來源:人才深圳 發布時間:2021-11-15
11月13日,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深圳市人才工作局舉行《國際人才街區評價指南》地方標準發布儀式,標志著《國際人才街區評價指南》正式實施。
《指南》為全國首部國際人才街區評價指南地方標準,是深圳進一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營造宜居宜業宜創的國際人才發展環境的又一新動作。
前期設置13個國際人才街區創建點,為《指南》提供經驗
發布儀式上,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林詳細介紹了《指南》編制的意義和主要特點。張林指出,近年來深圳創新推進國際人才街區建設,按照“夯基壘臺、總結經驗、宣傳推廣”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在全市選擇國際人才集聚、基礎條件扎實的街區探索開展國際人才街區建設試點工作。
2020年11月1日,深圳設立市人才研修院、蛇口街道、香蜜湖街道等13個“國際人才街區創建點”。一年來,各創建點精準規劃、全面布局、大膽探索,積累了寶貴的創建經驗。為總結國際人才街區建設經驗,深圳圍繞“文化引領、服務貼心、社群融合、事業成就、國際代言”的“五維一體”指導原則,根據深圳地方標準編制有關要求,構建國際人才街區建設分類分層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指南》,將為全市各個街道(單位)創建國際人才街區提供指引,為考核現有創建點工作,推進國際人才街區建設從“創建點”向“示范點”升級躍遷提供標準依據。
《指南》圍繞國際人才的需求及各區的實際情況,將國際人才街區分為居住生活型、商務辦公型、創新創業型、專業服務型四種類型,并按照不同類型特點在基礎設施、人才服務、組織管理、宣傳推廣等方面,引導不同類型街區發揮自身特點,突出街區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中的國際人才街區是一種創新提法,打破了街區固有概念的地域界限,以提供高水準的生活、工作、創業或專業服務的人才聚集地為落腳點?!吨改稀方Y合過去一年開展的工作,以客觀為導向,以評價為重點,充分考慮形式多樣的各種街區類型,植入深圳創新創業的地方特色,引導各街區向更高水平邁進。
標準制定要求高,前后歷經10余次會議、18版次修訂
市市場監管局局長李忠介紹了《國際人才街區評價指南》地方標準編制情況。李忠強調,標準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基礎性制度和技術支撐,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遠的戰略布局、更寬的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各領域標準化工作,深入發揮標準在深圳“雙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為推動國際人才街區建設,市人才工作局提出《國際人才街區評價指南》的地方標準立項申請,由市場監管局于2021年9月18日批準立項。該標準作為我國首個國際人才街區評價的地方標準,按照地方標準編制的規范流程,標準歷經10余次會議研討,18版次修訂,并按照國家《地方標準管理辦法》規定,在市場監管局官網掛網公示三十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經專家組評審通過,于2021年11月1日,以標準號DB4403/T196—2021正式發布。
《指南》將為各個街道單位提供國際人才服務指引。
“從去年以來,我們明顯感覺到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質的飛躍……”深圳市南山區南風社會工作服務社總干事何珊珊作為街區創建點工作代表,在會上分享了街區建設經驗。她談到,作為長期從事一線國際化服務的工作人員,他們特別期待《指南》的發布,因為其發布將系統化、規范化地指引他們的工作,讓他們為國際人才來深創新創業提供優質發展環境和更好的服務。她介紹,本次發布的《指南》結合深圳市國際人才街區創建與評價的實際情況,從國際人才街區的評價程序、評價內容和要求、評價結果判定等方面給出詳細的創建指引,將成為各個街道單位建設國際人才街區的實用指南。
市人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指南》的發布,是深圳貫徹中央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把人才引領發展戰略作為城市核心戰略的有力體現;是深圳積極落實“民生七優”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努力為國際人才營造宜居宜業宜創生態環境,讓國際人才獲得感更高、幸福感更好、安全感更足的有力實踐。市人才工作局將以《指南》的發布為契機,持續推動深圳國際人才街區建設,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營造良好環境。
市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來自13個國際人才街區創建點的代表及外籍人才代表約50人參加了發布儀式。